报告人简介

冯炼,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主要从事水环境遥感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入选了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省珠江青年学者,获得李小文遥感科学奖,中国地理青年科技奖,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等个人荣誉。研究入选中国遥感优秀成果“一等奖”,2022、2023年连续入选中国海洋湖沼十大科技进展。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及其它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近100篇,其中一半以上刊登在Nature及其系列子刊、Remote Sens Environ、 Geophys Res
Lett等国际重要期刊。担任多份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副主编或客座编辑。研究成果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网、美国NASA、路透社等几十家国内外知名媒体与科技组织广泛报道。

地科学院学术报告(地学之光第364讲) 暨优秀校友冯炼主题报告-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yangtzeu.edu.cn)

报告内容概要

受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全球海岸带与湖泊正面临水质恶化、湿地退化等问题,严重威胁了它们正常的生态功能。本报告将介绍如何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对海岸带与湖泊关键水环境要素开展全球尺度的长时序演变过程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冯炼教授作为长江大学的优秀校友应刘远刚老师邀请来校做报告,分享过程中冯教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自己一次次质疑权威 挑战权威 的历程,生动的展示了冯老师数十年的研究生涯,而后又结合当时自己的学习方法勉励大家,深刻的感受到了成功是由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积累、思考最终结出的果实,在冯教授身上看到了一名学者求真务实、治学严谨的态度,也看到了“老学长”的成长之路步步艰辛、深受感悟,期望写下来常思常悟,向优秀学习

本文将以我的视角来进行对本次讲座内容的回顾:专业研究领域内容可能并不突出,冯教授对青年人的勉励和期冀深刻学习

冯老师的研究历程

研究对象:全球尺度的水环境遥感研究

开始研究湖泊,后来长江中下游,到现在全球尺度的水环境研究

研究方式:借助遥感手段,进行大尺度的研究

几点突破:

对海洋的反演遇到的问题:遥感图像中90%多都是大气,要进行精确的研究必须要把大气的影响消除,

这个对大气的矫正是一个难题

海岸带的大气校正也是个问题,和常规的大陆内的湖泊的校正不同,

后来冯教授团队将所有大陆大洋的数据进行整合,突破了这一年,研究就有了后话,有了后续的Natural

研究湖泊中又跟随新想法探索了湖泊温度、湖冰等方向,均对权威的观点发现了权威中的问题,然后深入研究验证,补足了权威中的不足,用充分详实的示例证实了自己研究的正确

还有对提取水环境中的藻类,提出了创新性的方法,使用可见光来提取藻类,

需要把遥感中的RGB三维颜色空间转为二维颜色空间;这个创新的想法也给后续的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以上的内容在冯教授的讲授中一步又一步中看似很顺利,在这些事情的背后的,遇到难题的探索,一次又一次与审稿人的交流,对权威的敢于挑战,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冯教授对青年们的期冀

冯教授说这些成就的取得也是拼出来的,在本科期间就很拼,当时他的编程能力很强,英语在长大获过全国一等奖,后来在武大求学的期间,看到了大家早出晚归都是常事,自己也是一直这样坚持下来,可以说实际是没怎么休息过,特别是在出国求学的阶段,在美国的导师告诉他:”作为一名研究生,每天要保证最少10-12h的工作时间,每周至少6天“ 繁忙时甚至过年的时间还在工作;

在学生期间如果不学的话,到后面更没有机会了

在南科大的环境里每个人都很拼;

提到了他的学生的一个例子:一个保研过来的文科的学生,来到组里一年左右的时间,来了就是没日没夜的学,向身边所有人都学习,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把整个课题组的了解,对技术流程都搞的很清楚;因为这个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很强,老师很喜欢,做出来的东西可以说是很惊艳,

只要能够花时间,只要想尽办法让自己充实起来;与其让时间分散着做那些随波逐流的事情,

还提到在写Natural论文的情况,也是从0开始,课题组都是技术出身,所以就决定对natural science等进行深入阅读,

一定要在现在的阶段,让自己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勉励在学生时代的我们,还有广阔的时间去做这些对自己有意义的事

机会总是给在准备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