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总结
年度总结
兜兜转转,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这一年,或许是经历最多,变化最大的一年了,很幸运这一年里能认识很多人,感恩各位老师、同学、前辈、大佬、跑友给予帮助、关怀、照顾、关心,还要感谢虽然素未谋面但却帮助过我的同志,感恩一路有诸位相伴,旅途虽艰险,便也不觉畏难;
新年将至,祝各位新年快乐,新的一年新的进步,新的风貌新的风采
引言
提笔将至,又一时想不起从何说起,这一年经历了很多,是我大学生涯的蜕变时刻,让我从一个懵懂男孩儿逐渐转变为一个在肩负更多责任的男子汉,大学的前三年,于我而言 是各种尝试,但却没有专精于什么,为了各种各样的事务努力,来追逐一些主流价值所认可的“优秀”,当然也是不想让自己太闲,还是想做点什么,不过似乎又是各处探寻,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方向,导致的各种事情上没有形成一个很有优势的地方。到也不是这三年啥也没干,也结识了很多的朋友,一起经历了很多美好的事情,感谢各位朋友的相伴。
然后到了到这一年,到了大学的最后,迎来了一个艰巨的任务——考研,
这个经历是一个普通人,面对一个大挑战,
之所以说它的大挑战,原因有三,
一是难度大,考研大部分人是要考数学英语的,而我报名的方向科目考的还是数学一英语一,难度是挺大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学习这些内容,相当于处理一个很大的难题,然后我们来按照老师的要求、指导进行解决问题。
二是时间长,大部分人的考研初试准备时间是要在半年到一年左右,总归是大半年的时间,于我自身而言,真正开始认认真真的复习是在5月1日,前面是各处观望、还未收下心,这个长战线带来的日复一日的磨砺也是很大的。
三是考研是一个人的战役,不像高考时,大家都是一个战壕里的兄弟,每天就是一块学习,按照老师的任务按部就班的完成,班级同学之间步调一致,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但对于考研来说,考研从最开始的决定,到选学校、选专业、考研期间的复习准备、考试报名、考试前的前往考点等等,大多都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凡事需要自己干,自己操心。
过来的经历让我知道,如果有条件,建议和一个上进的研友一起复习,一起鼓励提升,相互提醒,能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当然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研友也不必强求,自己一个人照样可以好好复习!,有一个良朋提醒,能够事半功倍,但是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起推动作用,根本原因要靠自己!!!
自己不努力,不认真,和考北大清华的坐一块也是白搭。
还有一个解释是,由地理学第一定律[地理学第一定律,也称为空间相关性定律,由美国地理学家Waldo Tobler于1970年提出。其核心思想是:“一切事物都与其他事物相关,但近处的事物比远处的事物关联更紧密”(Everything is related to everything else, but near things are more related than distant things)]
所以,自己如果有一颗上进的心,上课、复习时,跟学习好的同学坐的近,可能也会影响你好好学习(doge)
历程(时间顺序-回忆)
考研的历程是长期性的,以此来回顾下自己这大半年的所做吧,来反思不足,汲取经验
我可能并不算是一个自律和专注的人,至少在考研初期;
但整体来说是一个心态好的人,还是能够从容应对一定的压力,推测和我前期保持的运动的习惯和相对开朗些的性格有关。
1月-2月
考研初期,1月-2月,大概是从期末考试后到寒假开学前,大概寒假的一个多月时间,当时是有想法说要考研,这是我在大三左右就意识到的,出身于普通一本双非,在大学期间暂时没有一个足够强的竞争力,且学校平台相对普通,想找一个满意的工作有些困难,遂决定通过考研,来努力进入一个更高的平台,跟随更优秀的老师,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提升自己认知,为未来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之中能有比较强的竞争力,来提升自己的内在力量,奠定坚实基础。
但是自己在寒假期间,带了两本考研书,但是却没怎么看,主要时间花在了跟着老师的DFS(分支河流体系)项目上,另外加一个武大举办的星湖杯地图设计大赛上,基本上寒假就主要在忙这两个事没有复习考研,最后可惜星湖杯地图设计大赛参赛的选手都很优秀,没能进入获奖,也意识到了确实自己的制图水平还和获奖团队有一定欠缺,这也放两张自己当时画的图,以表寒假付出的时间。
过来人给个建议:寒假期间如果已经确定了要考研,请尽量在寒假时期好好背背英语单词,尽量背过考研的重点词汇,考研英语前期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就是背单词,背单词的内功,学技巧是外功,内功扎实,遇到什么都能应对,且时间充裕且足够,极其建议认真背单词,奠定坚实基础!关于背书法也有很多方法,即使回顾是比较重要的,这里推荐一个我舍友用的很不错的公众号,他跟着里面的方法来指导自己进行英语等的复习,微信公众号:顾不得考研
2月、3月
风雪压我两三年,再看风雪轻如绵。
开学时在武汉下了一场近四五年没下过的大雪,当时路上的雪冻成冰,学院老师、学生们齐心协力开辟通行道路令人暖心。
返校的那天是2月25日,宿舍4人正好那天都到齐了,一起吃了一顿饭,来宣告假期结束,开启新阶段。
开学是大三下学期,学校安排了连续两周的课程设计,大三下期间的课程内容相对较少,对考研党来说还算是个比较好的消息。
连续两周的课设,利用Python+Flask+Layui+Mysql,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算是把前面所学的技术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整合吧,项目没做什么新东西,熟悉了下python搞web。等两周的课设结束后,因为武大星湖杯的比赛尚未结束,所以还断断续续的再参与这个绘图,多多少少占据了些时间
放两张当时画的图吧;
3月初,在考虑准备报考哪个学校时(最开始打算的是武地大,因为本校学长学姐很多都去的那边),一个偶然的机会(很偶然,那时我在图书馆一楼给班里打印资料,打印后从图书馆出来时正好碰到了G学姐,然后就顺便请教了报考学校的事项),在与G学姐交流过程中,她提了一句说,地大的分数水涨船高,是地信报那的人太多,竞争激烈,提到了她的舍友的分数能过深大的线甚至末9的线可没过地大的线,调剂到了我们学校,很可惜;
那时我第一次听说地信考研还能去深圳大学,这个名字在我的大学前三年听都没听过,就是这么一个偶然又特别的机会,似乎是冥冥中注定的一般,我开始了解深大的相关情况,发现深大之所以了解的少,是因为地信开设的时间不算很长,再加上是小而精的办学方式,在地信或者测绘的排名上不曾看过深圳大学的身影,随着了解消息的深入,愈发觉得这是个愿意被低估的学校,在改革开放之城——深圳,深圳大学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深大的毕业生中百分之七八时留在了深圳,这对我一个对大城市充满向往,渴望机遇、追寻梦想的目标来说,是一个很合适的地方,于是又找老师求证,交流观点,老师也提到大城市的发展机遇要好,且能实时接触最前沿的技术,这是其他地方比不了的。
然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3月24日,也就是武汉马拉松那天,武大举办了一个地图学青年学者论坛,正巧深圳大学的涂伟教授也准备分享研究,当时考研初期时间还算充裕,就打算去看一看,可惜与武大樱花季撞期了,进入武汉大学需要预约,等意识到要预约时已经人满了,于是只好硬着头皮先去,大概在八点左右到了,当时游客还不多,跟保安们说了说好话,来开会,终归是给放进去了。
此次是地图学论坛是我第一次参加如此专业领域的第一次会议,开场时就被艾廷华艾教授的致辞发言震撼,艾教授在语言、地图等等的起源,发展中谈起,思维深度令人惊叹。在B站上发现又一段拍摄致辞的视频,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 武汉大学艾廷华艾教授在第一次新时代地图学青年学者论坛的致词
还看到了来自各位GIS高水平高校的老师来进行分享,学习到了很多前沿知识,这些都是在课程中接触不到的,感触颇丰。有机会希望还能多参加类似讲座,提升自己见识。
当然来自深圳大学涂伟教授的报告是着实令我眼前一亮,那是我第一次感受深圳大学,汇报的是时空大数据方向,我对此项目很感兴趣,真正的利用现在各种发达的传感器设备来进行感知城市,服务人民,做的是真的有意义的工作。
然后经过询问老师、网上了解情况等等、了解到深圳大学是一个很适合我的学校,遂在种种机缘巧合下,心中暗暗对深圳大学十分向往。
深大对学生的关怀,无微不至,基础设施十分先进,运动设施丰富多样,同时深圳也是一座青年之城,创新之城,深圳市的环境、服务等也十分高效、讲道理。深大还有专门的创业基金,鼓励学生创业,这一点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十分契合,也深深吸引着我。
3月中旬期间还有位目前在小米的吕学长来学校分享,分享他的考研历程、后续的工作状态,楼哥始终在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在工作时坚持着每天早上六点就起床,第一个到公司,来学习提升技术,每天还能有些输出总结的时间,还能健身锻炼身体,是我们的榜样、全才。
他也经常在他的公众号楼仔上来输出一些他的技术分享、经验总结、个人感悟等。又给我们注入了一股力量,知道努力是能获得回报的。
4月
时间来到了四月,课程刚刚开始,身边有同学开始准备考研了,我也在算开始每天背着书包,带着考研书来图书馆四楼学习了;当时天气还算暖和,每天会跑跑步运动运动,可惜的不足是自己在复习阶段三心二意,没能很好集中。这种形式上的努力一直持续到了四月结束。
四月天气转暖,开始了每天的运动,跑跑步,锻炼身体
那时还解锁了跑步环后官湖的道路,一圈大概17km,是受G老师朋友圈启发,老师围着湖跑了一圈,我觉得我应该也可以,就复习到下午五点半左右时,自己一个人围着湖跑步了,印象中是第一次跑这么远,速度很慢,跑到后面时到了七点多天已经黑了,最后5公里摸黑跑的,在湖边,没路灯,一个人,还是蛮需要胆量的;
跑步记录1链接;
四月的运动量还是挺多的,经常搞3km、5km,为后面五月正式跑下一场半马打下了基础;
而且似乎还有印象,在跑步的那段时间,身体是健康的,精神也是充实的,面对一些问题困难不曾有过退缩,很自信的状态;
可惜到了冬天,晚上天气冷,早上天亮的晚,加上自己也懒 11月12月慢慢就跑的少了;
四月时当时觉得考研还挺远,没有意识到数一英一的艰难之处,还有时去武汉市里听听AI方面的讲座,学习交流啥的,现在反思:既然选择了考研,还是要一门心思来做考研的事,对于其他那些闲杂的东西,尽可能的少接触来让自己专注于当下最重要的这件事上;
5月
到了五一假期,时间愈发临近,在宿舍的那天下午,舍友lz的倾心提醒,点醒了我,我才发觉我这一个月是在干嘛?看着比谁都忙,天天早出晚归的,但实际上没学太多东西,自己被第一讲的高数就卡了好久的时间,确实是有好久没学数学的因素,再捡起来是有些费劲,不过主要还是自己在学的时候还有各种事情影响,没能很好的集中经历在学习上。
醒悟后的我,从四楼搬下了三楼,还是三楼人多,学习氛围好,大多数考研的都在图书馆三楼复习,我也来到了那个我学习的位置。开启了和舍友lz并肩作战的历程,一呆就呆到了6月底放暑假。
五月也有一些事儿,
五月,在慢慢的锻炼中,感觉可以达到半马的条件,于是手机充满电,提前活动好,在比较暖和的五一,中午2点开跑,正式在五月一日,跑完了人生第一次的半马的距离,时间2h26’23” 平均配速6’53” 属实是比较慢,但对于第一次跑下来的我来说,心中也是十分欣慰。
跑步记录2链接
在5月20日,校友冯炼老师回母校做宣讲,现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国家杰青,冯炼教授团队官网、教师简介官网,冯炼教授讲解了他在全球水环境遥感方面的研究,报告结束后,应系主任刘老师邀请,又给在座的同学们分享了一些他在求学时的经历,冯炼老师提到:“他当时去武大读研,期间去国外交流了一段时间,出国交流的机会很宝贵,他的导师说,研究生,每周工作时间应不小于60h,正是这日复一日的研究钻研,才有了现在的成绩。”
同时还有幸得到了一个与老师交流的机会,向老师询问了深圳的科研条件,老师说这里的科研条件很是顶级的,举了个例子说夏令营报名南科大没去成,后面被北大录取了,说明了南方科技大学做为一个新型研究性高效的地位和水平。
那时,进一步坚定了我想去深圳的想法。
5月23日,学院里又搞了一个什么考研动员大会,这里又有了几个小插曲
我曾经有机会选择去北京的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但是却放弃了两次这个机会,选择去鹏城追逐我的理想。
当时看了一本书叫《塞莱斯廷预言》,里面说世间的一切偶然似乎是早有预谋的,会把你引向某个地方,种种巧合下,找寻到你要做该你做的事,遇到你该遇到的人,找寻到你的使命。
一次是在5月23日的动员大会,班主任老师请了系里的三位老师进行分享,给我们讲些一些考研相关的事项,提到了说考研不仅仅可以选择高校,还可以选择研究所、研究院等,比如中科院,石油勘探开放研究院等,S老师分享了可以帮忙推荐联系中石油勘探院,在老师在班里分享这个消息时,我在因为所谓的动员大会彩排在报告厅干等着,走要走不掉,离也离不开,等到中午我知道这个时,联系S老师咨询时,老师说已经和一位同学商量好了,这是第一次机会
当时我也并没有说想去中石油勘探院,只是先看了看他们那边提供的条件,比较不错的是,免学费、包住宿,位置还在北京,补贴也给发的不少,看起来条件是不错;想去找老师具体交流,不过等去找老师时老师就婉拒了
那时我也想,看来搞石油是跟我无缘了,自己本意也不是很想从事石油,更想偏计算机高新技术一些。
第二次是暑假期间那位同学又有了其他想法,不打算去中石油研究院了,那时我按理也是有机会的,不过我意已决,北京,石油,两个都对我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我更想去开放、创新、年轻、充满活力的深圳去体验,去追寻新时代的机遇。
以上便是我说我两次放弃了中石油勘探院选择了SZU的原因。
6月
6月到7月,中规中矩,正常的按部就班,也是进入了状态,课程也基本的结束,只有一门开卷的考试,压力不大,还不用很准备。
7月-8月 暑假期间
随着暑假来临,图书馆逐渐闭馆,慢慢就转移了阵地,感谢学院提供的良好的复习环境,学院机房学习,比在教室能有一个更为不错的环境;两个月也是转瞬即逝,晚饭后骑车去观湖台看湖景是足够慰藉的。
一间湖中景,可以慰风尘。
8月线上参加了SZU的夏令营,在两天半的时间,完成了一个出的题目,进行报告撰写,PPT汇报,
那几天确实是真熬的挺狠,做为临时的组长,经历了开始的6个人的分工商量,到后来要求没组不能超过3个人,承受着压力分成两个组再次完成比赛,最终我们组成员表现的都很好,每个人都发挥自己下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最终汇报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功小组3人均获得优秀营员。
9月 暑假开学后四周的课设
9月开学,开启了长达4周的课设,进行一个综合的项目。
那段时间放松了考研的学习,有点扎进了项目里了,影响了自己的复习状态,导致学习出现了中断,给后面弥补出现了困难。
也给同学们个建议,如果提前知道考研期间有实习或者长时间的课设的话,复习考研要提前预留出时间,比如早开始,或者在当时执行课程实习时尽可能的把精力回归到考研上,课设实习只要做的不太差,中规中矩就能过,但影响了复习状态,考研的初试难度还是很大的,不要因小失大。
10月
把自己九月落下的进度补回来,这个过程的痛苦的,一方面是自己做的还差很多,另一方面是时间的临近,种种因素作用,加持。多亏了有舍友lz的指点,帮助,及时的提醒自己,让自己慢慢又看清了问题,逐渐找到解决方法。
11月-12月
最关键同时也是感受到压力的一个月
是考研的终章时刻;
开始了做真题。经历真题的磨砺,发现自己还有很多没有掌握的
再加上陆续政治,专业课的加入,时间上更为紧张。
后来到了最后的一两个星期,好久没怎么运动,加上各种欠缺,压力积聚,
那时我的原本乐观的心态似乎也开始了一些悲观,
甚至有时候会想,幸好有研友陪着一起共同克服困难,这个历程要是我自己一个人可能到最后了就有些走不下来
甚至还会想,要是考不上,我是宁愿调剂学校也不愿意再来一趟了(悲)
那时确实有点窝囊了,但是只在闲下来时可能会有这种想法,正常学习时还是该干嘛干嘛,本来时间紧 任务重,更无暇走神。
最后一个月还有一点机缘巧合,就是后面那个位置来了一位研友,她学习很认真,心无旁骛,专注于自己所学,从未见过有一毫分心,当时我个人就觉得,她是我见过图书馆里学习最认真最专注的人,后来在她的影响下,我学习时选择直接把手机关机,使用电脑看网课时,也不登QQ微信,那段时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是学习时不用担心被任何事打扰,不用管社交媒体的各种信息
手机关机后的我,找到了那种久违的宁静,心静,那真是一种享受,不用分心与任何杂事,只需专注于自我所做。
随着关机时间变长,后来也发现了,我也并没有那么重要,印象中我关机时也没人给我打电话,也没因为此耽误了什么急事儿,好像就几个标记广告推销的陌生号码打过一两次,所以确实也不用太把自己当回事。自然而然便是最好。
总
回顾这一年,有很多细节,遇到接触了很多人,也相识了几位新朋友,都是我人生中珍贵的财富,
他们有来自互联网的博客站长 吴哥Shitao Wu | 吴诗涛,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我前进的方向,他也说在我身上看到了他曾经的影子,期待有机会去杭州时见一面。
有无微不至的前辈,立德立言影响着一代代青年,大丈夫当如是。
也有特殊相识的研友,认真学习,心无旁骛,这种状态深深影响着我,原来这就是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知不足。
很巧,这位研友也是我朋友的朋友,还很巧的是,好像是只有两位同时认识我们俩的同学哈哈
还有很多已经认识的学长学姐、老师同学、还未谋面的师兄、因共同的爱好结识的朋友(博客站长、跑友等)、父母家人也始终坚定的支持我个人的选择,我当下走出的路,离不开各位的支持,新的一年,祝各位万事顺遂,一切安好。
这一年的特殊数据
来到了轻松一刻,看看这一年有什么特殊的数据吧
- 睡眠时间最晚的一天
2024.7.18 那一天凌晨四点半才回到宿舍。睡到8点半左右就强制起来了
原因参加SZU夏令营,在把基本任务都完成后的写最终总结汇报,并且做一个完整的PPT来准备第二天上午的答辩
那是第一次在学校看凌晨四点半的学校风景,路上空无一人,只有尽职尽责的保安大叔站岗;
起床最晚的时间:10:46起床
2024.1.12 当时是寒假放假后,又多在学校呆了几天,那几天出去市里参加活动,晚上十二点才回到学校,早上没啥事就起的晚的很了。
吃早饭时间最晚的:上午11:00吃完早饭
2024.12.30 哈哈考完研后放飞了自我,起的一天比一天晚了,属实惭愧,创下了一年来最晚吃早饭的记录,
起床最早的一天:
有没有看看哈哈2024.1.10 早上4:43起床印象那天好像是GIS专业课考试,前面因为复习其他科目,专业课时间不够,还是早上八点考,没办法只能早上再早起些去临时再背背。最后总分八十多还算可以。
和自己的备忘录聊天发送的消息超过6000条(数据来源QQ年度总结)
等着试试用聊天记录分析一下,看看主要都记录了些什么,技术教程
微信聊天记录分析:去年和你的猪聊了什么? | Fox Home
- 学校内涝了三次,
- 2024.4.28 图书馆门口雨水积聚无法排出,学校真成长江了;
- 2024.7.1 经典再现,第一次还比较惊讶,第二次就熟悉些了,显然又被淹了;
- 第三次是暑假留校期间,上午下的很大,中午已经出不去门了,
然后后面开学,学校就进行了路面维修,重修处理下水道。
说来也难得,在武汉的前三年一次也没见过这么大的雨,24年直接下了三场大的,场场被淹。
结语
感谢你能在我的这个特殊的空间看到这里,鄙人文笔不佳,说话又略显墨迹,
既不像技术的精简直击要点,又不像小说家那种引人入胜。
平生没读几本书,随处抒发写感悟,不受拘束随心走,感悟豁达与自由。
此篇总结断断续续也是写了三四天,回顾起来这一年过往的经历也像一幅幅画面浮现在眼前,似乎在考研期间记录下一些东西,到现在却也提笔难却。兜兜转转,圈圈圆圆,还是一年又一年,年初似乎没有定什么具体的目标;对这一程,更多的是种种感动。
考完研后,到元旦,这小十天的时间,有一种突然失去目标的空虚感,不过还是选择了每天尽量去图书馆学习,做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写写文章,看看新东西等等,然后在这段相对事情不多的时间,去多看看没见过的风景,多遇见不同的人,最重要的是多提升自己。
下一篇写写对2025的规划的目标
最后引用浙江宣传的新年献词的几句话收尾。
敬我不能,尽我所能!
敬我不能,是对规律的尊重,对过往的释怀;尽我所能,是对当下的诚实,对明天的守望。
一山又一山,山山相连;一程又一程,程程跋涉。千山过尽的我们,终将迎来万里星辰。
2025迎面而来,我们继续勇敢追梦,一起与未来交手!